報料 image
採訪手記/聲明

【採訪手記】兩張毫無頭緒的相片揭發大潭霸官地事件

有消息指,有退休官員在港島南區霸佔官地改建豪宅,地政總署礙於住客身份而不執法。但洩密者只提供了現場圖片和疑似退休官員照片各一張,正確地址和男子身份都是個迷謎,記者憑這些線索展開調查。

160612-e1532280483204

FactWire傳真社記者三月初收到可靠消息,指控有退休官員在港島南區霸佔官地,將寮屋改建成豪宅,但地政總署內部礙於住客身份,「一直知情」而不執法。不過,洩密者只提供了一張現場圖片和一張疑似退休官員的照片,正確地址和男子身份都是個迷謎,記者唯有從這兩張圖片展開調查。

傳真社多名記者全方位合力調查,以過往行山經驗,網上搜索及核對圖片,初步確定涉事地點很大機會位於大潭。不過,最關鍵是要確認相中疑是退休官員的男子身份,以及他為官時的職位,因為這涉及公職人員涉嫌「知法犯法」,是整個調查的核心。

記者以相中人年齡推算,估計他可能是中文大學或香港大學校友,通過網絡搜尋,在兩所大學的海量資料中試圖找出與男子吻合的圖像,終於在中大「學長計劃」的網上資料有突破性發現,網頁一則文章介紹十多年前一個燒烤會,「地點為麥世耀校友位於大潭之鄉居」,「府上位於海濱,遠眺紅山半島。」

通過網絡搜尋,在兩所大學的海量資料中試圖找出與男子吻合的圖像,終於在中大「學長計劃」的網上資料有突破性發現

寥寥兩行字,加上一張麥世耀與校友奕棋的圖片,雖然只是側面和十多年前的樣子,但對調查記者卻如獲至寶,這重要線索令調查範圍收窄至紅山半島對面村落,同時鎖定麥世耀這個名字。

首次實地調查時記者選擇由石澳道進入「爛泥灣五村」 – 東丫背村、東丫村、爛泥灣村、銀坑村、和土地灣村,經過30分鐘路程,一塊地政總署豎立在村口的警告牌出現在眼前,白底紅字寫著「切勿非法蓋搭或購買寮屋」。同時,陌生人的氣息很快驚動犬隻,為免吠叫聲驚動屋內的人,記者只好繞過潮退露出的懸崖、石灘,到較遠的位置進行監視。

記者經過多日隔岸觀察,一名疑似是麥世耀的男子出現在東丫背村旁邊,與數名外傭携手修葺碼頭,為確定他「鄉居」的位置,記者決定步行入村調查。甫入村內,便發現「鄉居」不止一座,整個豪宅群有平房,有複式,甚至毀壞海濱保護區的海岸線建私人渡頭、燒烤場和遊艇停泊處,這個坐落豪華住宅區的世外桃源,與公眾心目中的寮屋有很大落差。

陌生人的氣息很快驚動犬隻,為免吠叫聲驚動屋內的人,記者只好繞過潮退露出的懸崖、石灘,到較遠的位置進行監視。

現場搜證工作完成,另一棘手問題是核實麥世耀退休前的官職,傳真社記者於是聯手搜尋大量文件和政府檔案,最後確定他是勞工處前助理處長。記者後來去信公務員事務局索取麥世耀加入政府和退休年份,以核實他是否為官時已佔用官地,但獲得的回覆是「公務員退休年份屬私隱」不予評論 。

部分擁有人未能核實身份

傳真社記者最後遁不同途徑証實麥世耀1967年加入政府,1996年退休,官至勞工處助理處長。同時記者亦再次入村向麥世耀求証,他承認80年代從一位寮屋居民手上,「買入一個上蓋」,但拒絕披露交易金額,只承認多年來從未繳交差餉、地租。

實地採訪過程中,記者記下現場每一個細節,交給資料搜查組記者查證,發現這裡的「寮屋」居民不少非富則貴,有持有數十間公司的商人、有將東丫背大宅當渡假別墅的移民人士等,經常泊在對岸路旁三輛中國探險學會的車輛亦引起記者注意,經過多重資料核實,揭發中探會以非法寮屋作為基地。

在歷時兩個多月的調查中,傳真社發現涉嫌佔用官地的人不止在報道中點名的人士,但由於未有確實文件核實他們居住或擁有東丫背村的「寮屋」豪宅,基於傳真社編採操守中規定調查報道不能針對個人及必須真憑實証,公平公正,故最後沒有把他們的情況在報道中披露。

報道在6月9日端午節上午9時許經傳真社的通訊社發稿通道傳送至本港15家新聞機構,瞬間獲這些新聞機構的即時新聞採用,成為端午節全日的新聞焦點,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早上主持龍舟競渡後主動向記者回應這則新聞,表示已責成地政總署,不論涉及的人背景是甚麼,都要按法律嚴肅跟進,一有結果會對外公布。地政總署署長甯漢豪第二天在電台承諾一、兩星期內會有調查結果。